说起中国精锐部队,现在的人想起来,无非就是岳飞的背嵬军、清朝的八旗兵、三国的虎豹骑等等最专业股票配资论坛,其实这些绝大部分都是骑兵;中国古代绝大部分军队,其实都是步兵,可能是精锐的太多了吧,所以有名的很少有人知道。
但是中国古代步兵之王,应该是毫无疑问的,那就是春秋战国时期魏国的魏武卒;魏武卒是战国第一名将吴起亲手挑选训练出来的,自从魏国拥有魏武卒之后,称霸战国上百年,直至战国末年,秦国对于魏国的魏武卒依旧相当忌惮。
三家分晋后,魏国国力仅为原晋国的三分之一,且疆域甚散漫;地处中原四战之地,稍有不慎就会面临亡国的危险,忧患的环境和勃勃的雄心使魏文侯成为战国最早推行变法图强的君主。他用翟璜为相,改革弊政;以李悝变法,教授法经,依法治国。
展开剩余77%魏国呈现出蒸蒸日上的旺盛生机,战国250余年历史中,魏国是最先强盛而称雄的国家;吴起任河西守将进行军事改革,训练了令天下谈之色变的魏武卒。战国时,铁器已逐渐推广使用。当时天下的冶金中心均在韩魏。魏国由以兵器制作业发达而称雄于当世。魏军以逐步采用铁制兵器代替青铜兵器,史称魏军甲兵犀利。
魏国选练武卒,均为重装步兵,披重铠、持戈配剑、背弓弩、跨矢囊。可以说是装备精良。铁制兵器的使用对魏武卒的诞生产生巨大影响,如果没有强大冶金工业及兵器制作业的支持,以如此装备武装到单兵是难以想象的。
魏武卒装备精良,皆以重装步兵为主,《荀子·议兵篇》说:“魏之武卒以度取之,衣三属之甲,操十二石之弩,负矢五十,置戈其上,冠胄带剑,赢三日之粮,日中而趋百里。中试则复其户,利其田宅。”
意思是说士兵披上三层重甲(内外三层防护服或者就是重甲的别称)和铁盔,能开十二石之弩(按现在计算约360公斤),每人背五十只弩矢,拿着长戈或铁戟,腰带利剑,携带3天的作战粮草,半天能走一百多里。
这是什么概念?拉弓是考察一个人的爆发力,负重及时间、距离要求是考察一个人的任性和意志力;如果这些都能达标,那必定是精锐之兵了,别以为弩就是那种按下扳机那种机械弩,在个人理解中,应该是《英雄》中秦国士兵的那种脚踏弩,非常考验一个人的综合力量。
魏武卒的人员选拔及其严格,能成为魏武卒一员,所享受的福利待遇是很优越的。故而,魏武卒都是强悍的精兵,战斗力可以说是首屈一指,成为当时世界上步兵最为精锐和彪悍的军队。
其实整个战国时期,能被叫得上名字的精锐军队,只有三支,一个是齐击士,一个是魏武卒,一个是秦锐士;虽然荀子说过“齐之技击不可遇魏氏之武卒,魏氏之武卒不可遇秦之锐士。······遇之者,若焦熬投石焉”。
但是荀子所处时期已经是战国末期,和魏武卒最强盛时期已相去上百年;而且秦锐士比魏武卒强大之处在于制度,而非军队纯粹战斗力;可是设想一下,如果让吴起率领魏武卒和白起率领秦锐士对战的话……
公元前389年的阴晋之战,吴起以五万魏军,击败了十倍于已的秦军, 创造了步卒五万人,车百乘,骑三千,而破秦五十万众的中国战争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
公元前405年,吴起率魏武卒协韩赵在龙泽大败齐军,杀死齐军三万,次年,攻入齐长城,齐庭震恐。
吴起率领魏武卒南征北战,创下了“大战七十二,全胜六十四,其余均解(不分胜负)”的奇功伟绩。三十年来,吴起率领魏武卒攻下函谷关,大大小小历经六十四战,夺取了秦国黄河西岸的五百多里土地,将秦国压缩到了华山以西的狭长地带。
公元前354-前350年,庞涓率魏武卒攻破赵都邯郸,虽为齐败于桂陵但却于于次年败齐于襄陵,败秦于定阳。公元前341年,马陵之战爆发,魏武卒遭齐军伏击,主将庞涓战死,魏国衰落,魏武卒元气大伤,威风不再。
公元前293年最专业股票配资论坛,秦将白起于伊阙大败魏韩联军,斩首24万,魏武卒损失殆尽,从此彻底退出历史舞台。
发布于:天津市